很多企业家和财务人员对老板和公司之间的往来挂账没有清晰认知,认为这只是简单的资金调动,但实际上,这其中隐藏着不小的税务风险。
公司的钱不等于老板的钱?老板赚钱自己用,为何这么难?老板和公司资金往来背后的税务风险操作建议,抓紧收藏
公司的钱不等于老板的钱?
经济方面
只是一般情况下老板会作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,代表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行使公司的法人权力。
公司的钱属于公司,而不属于老板。
税务方面
公司的钱必须用于生产经营,老板不能直接从公司拿钱。公司盈利,先交国家25%企业所得税,剩下利润做为股东分红,缴纳20%分红税之后,老板才能拿回家。
没有盈利,无正当理由从公司拿钱,属于公司借款,超过一年未还,税务上会认定为利润分配,视同股东分红,缴纳20%分红税。
如果老板既不交税也不还款,可能就会判定为挪用公款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。
公司的钱究竟是谁的?
公司的钱,并不完全是老板的,因为还有一个隐形股东。
任何一家公司从注册成立那一刻起,就有一个隐形的大股东存在--那就是国家。
国家以税收的形式,实际上拥有超过40%的公司分红权。
这种关系形成了同股不同权的合作模式:企业股东拥有100%的经营权,而国家则不仅拥有分红权,还在特定事务上拥有一票否决的权力,例如法律禁止的某些行为。
老板赚钱自己用,为何这么难?
在严格做到家、企分明的情况下,老板赚的钱想要轻轻松松入自己口袋的很难。这里涉及到交税、超限制金额受银行监管,银税信息共享监控等问题。
依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,利息、股息、红利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,适用比例税率20%。
如果是以从公司”借款“的形式拿走公司账上的款项,则在当年12月底一定要及时还款,否则还是要按照“股息、红利所得”交纳个人所得税。
实际上,很多老板都是拿钱容易还钱难,通过公司其他应收款长期挂账,被税务稽查到还是要补税。
资金账户交易有金额限制
个人户之间以及个人户与单位账户之间金额20万元以上的款项划转属于大额交易;个人户短期内累计100万元以上现金收付属于可疑交易。
重点监管的情况:任何账户的现金交易超过5万;公户转账,超过200万;私户转账超20万(境外)或50万(境内)。
不仅仅是监管单笔交易,为了防止拆分金额的方式规避监管,多笔累计超过起点交易金额也会受到监管。
大数据时代银税互动、信息共享,公转私很困难
资金异常情况:
× 很多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却搞出上千万的流水;
× 资金转入转出异常,分批转入、集中转出;
× 经营范围或经营业务跟资金流向没有关联度;
× 公户短期频繁且大额的给个人转账,或公户短期经常收到与业务没啥关系的个人汇款;
× 频繁开销户,并在销户前有大量资金活动;
× 闲置很久的账户,突然启用,并且有大额资金活动。
以上异常情况,在银税互动、信息共享背景下,很容易被稽查。
老板和公司资金往来背后的税务风险
老板借钱给公司
不收取利息个人借钱给公司既不需要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,也不需要视同销售缴纳个人所得税。这种情况下,税务风险较低,操作相对简单。
收取利息根据税法规定,个人收取利息需要缴纳1%的增值税和20%的个人所得税。
此外,个人还需要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给公司,公司才能将这笔利息支出入账。
如果未按规定操作,可能会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漏税,面临补税、罚款甚至更严重的法律后果。
公司借钱给老板
直接借款的风险根据税法规定,自然人股东从公司取得借款,如果在年度终了既未归还又未用于公司经营,税务机关可以将其视为分红,要求补缴20%的个人所得税。
这意味着,老板如果直接从公司借款,必须在自然年度年末归还,否则将面临高额的税务风险。
变通方法的隐患实务中,有些老板通过第三方中转账户借款,试图规避年末还款的限制。
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还款时间,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如果长期不归还借款,税务机关仍有可能将其视为分红,要求补缴税款。
此外,这种操作还可能引发其他法律问题,如资金流向不明、涉嫌洗钱等。
操作建议,抓紧收藏
老板借钱给公司
如果老板决定收取利息,务必按规定缴纳相关税款,并确保公司能够取得合法的发票。否则,宁可选择不收取利息,以避免不必要的税务风险。
公司借钱给老板
老板从公司借款,务必在年度终了前归还,或确保借款用于公司经营。
如果确实需要长期借款,建议通过合规的分红方式取钱,虽然需要缴纳20%的个税,但可以避免后续的税务风险和法律问题。
往来挂账的合规
明确资金性质:无论是老板借钱给公司,还是公司借钱给老板,都要明确资金的性质。如果是借款,务必签订借款协议,明确借款金额、期限、利息等条款。
按时归还借款:老板从公司借款,务必在年度终了前归还,或确保借款用于公司经营。如果无法按时归还,建议通过合规的分红方式取钱。
按规定缴纳税款:如果老板借钱给公司并收取利息,务必按规定缴纳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,并确保公司能够取得合法的发票。
避免通过第三方中转账户借款:虽然通过第三方中转账户借款可以延缓还款时间,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且可能引发其他法律问题。建议尽量避免这种操作。
定期清理往来挂账:定期清理老板和公司之间的往来挂账,确保账目清晰,避免长期挂账引发税务风险。

